洗牙能把牙神经洗坏吗。

牙齿的好坏,关乎我们身体健康与否,牙齿的功能简单说来,主要有三大类:切咬和咀嚼、辅助发音、保持面部外形。牙齿的健康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从小爱牙护牙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正畸牙移动牙周神经改变及伤害性感受的初步研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正畸牙移动牙周神经改变及伤害性感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正畸牙齿移动引起的组织改建可能会伴随牙周膜神经纤维的损伤及疼痛的发生,但是目前对其具体的损伤情况以及痛觉的传递过程了解的并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正畸治疗中牙周神经的改变及疼痛的发生、传导机制。 方法 将约200g体重的SD雄性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以50g的力向近中移动,然后用抗SYN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其牙周膜神经纤维在不同移动时间的变化,同时利用抗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牙齿移动中SP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及臂旁核中的变化。

结果 (1)大鼠牙周膜存在丰富的神经纤维,在正畸力作用下,压力侧SYN神经纤维在2d时颗粒状变性,数量明显减少,3d组减少更明显,而张力侧神经纤维轻度减少,7d后可见一些游离神经纤维增生,2W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通过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牙齿移动2d后压力侧Aβ纤维明显变性,3W后仍未完全恢复;Aδ纤维部分轻度变性;C纤维主要表现为增生,在牙齿移动2d时开始增多,1W时达到高峰,2W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但同时也有部分神经纤维轻度变性。(3)牙齿移动1h后,牙齿移动侧三叉神经节上颌第一磨牙支配区域SP阳性神经元减少,在12h降至最低,然后回升,并于3d时恢复正常。(4)牙齿移动1h后,加力侧Vc浅层SP-IR的密度明显降低,3h后恢复,随后又降低,于3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5)牙齿移动1h后,可见双侧外侧臂旁核SP-IR明显降低,3h时降至最低,以后逐渐恢复,至3d时恢复正常。

结论 本实验证实牙齿移动中压力侧牙周膜部分神经纤维经历一个损伤、变性、增生而后恢复的过程;在牙齿移动中三叉神经节SP神经元兴奋,引起SP的释放,一方面释放至外周末梢参与疼痛的发生及牙周组织的改建,另一方面向上至Vc传递痛觉信息;Vc及外侧臂旁核在正畸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传导、调制的作用。

扩展阅读

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牙周膜神经


本实验1观察到在正畸力作用下,压力侧牙周膜部分神经纤维经历一个损伤、变性而后增生的过程,但是对牙周膜中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在正畸力作用下各自的改变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改变情况。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器材

EIKO IB-5型离子镀膜机(日本)
LKB—3型超薄切片机(瑞典)
JEM—2000EX型透射电镜(日本)

2 动物及分组

选用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20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牙齿移动2d组、1w组、2w组、3w组。动物喂养、模型制备、样本固定同实验1。取上颌骨入5%EDTA-2Na缓冲液,4℃下脱钙3周[32],取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近中根尖1/3约1mm3大小的组织块,按史颖辉方法[33]作电镜染色,即1%四氧化锇固定1h,然后用0.1mol/L磷酸缓冲液冲洗2次,再用10%单宁酸溶液室温浸染1h以加强胶原纤维染色[34],梯度丙酮脱水,Epon812定向包埋,用LKB-3型超薄切片机切片,切片用饱和醋酸铀及枸椽酸铅作电子染色,JEM—2000EX型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1. 动物情况 同实验1
2. 对照组

透射电镜下见正常牙周膜内可见两种神经,一种为有髓神经纤维,其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外有Schwann`s细胞形成的髓鞘包绕,轴突内可见大量排列整齐的微丝、微管和散在分布的线粒体,很少见到溶酶体。Schwann`s细胞胞桨丰富,内可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胞核呈扁圆形,染色质疏松地沿核膜分布。有髓神经纤维根据直径可分以为粗有髓神经纤维(直径>6μm)及细有髓神经纤维(直径<6μm),另一种为位于有髓神经纤维之间成束的无髓神经纤维,直径一般小于1μm,线粒体及微管、微丝较少,其轴突仅为一层Schwann’s细胞鞘包绕,另外在神经周围可清晰地观察到成纤维细胞以及排列整齐的胶原纤维(图2-1)。

3. 实验组

2d组可见一些粗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凹陷,髓鞘排列紊乱、破溃、分离、空化、断裂,轴突里可见少量内质网,线粒体明显肿胀,神经丝清晰,Schwann’s细胞及细有髓神经纤维无明显变化;细无髓神经纤维轻度增多,部分神经纤维肿大,线粒体肿胀;也有部分粗有髓神经纤维无异常改变(图2-2)。
1w组可见许多粗有髓鞘神经卷曲,结构不规则,有的髓鞘分离断裂、空化,有的髓鞘套叠,轴突变窄小,周围可见一些破碎髓鞘散落在间质中,神经纤维周围胶原纤维溶解结构不清(图2-3),细有髓神经纤维无明显改变,Schwann’s细胞正常;而细无髓神经末梢数量明显增多,结构除部分神经纤维肿大外无明显变化(图2-4)。
2w组见粗有髓神经轴突内线粒体肿大,溶酶体形成,髓鞘单层脱落,部分区域空化、髓鞘断裂、变薄;而部分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轻度变性,溃烂,有的髓鞘单层分离,部分无异常改变;细无髓神经纤维少于1w组,无髓神经纤维数目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部分无髓神经纤维凹陷、肿胀、形状不规则。神经纤维周围胶原纤维溶解,仅有少量残留的胶原纤维。
3w组可见部分粗有髓神经纤维结构恢复正常,而仍有一部分粗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增厚、溃烂、结构疏松、溶解、空化,轴突也随之溶解空化,其内可见许多溃烂髓鞘残留,髓鞘周围Schwann’s细胞胞质退变、溶解,部分无髓神经纤维仍然肿胀,胶原纤维恢复正常结构,细有髓神经纤维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图2-5)。

讨论

1. 牙周膜神经纤维分类
牙周膜感觉神经主要由有髓鞘的A类神经纤维及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构成[42],A类纤维根据直径又可分为Aβ和Aδ纤维[43],Loescher[35]在猫尖牙牙周膜中发现大多数有髓神经纤维位于靠近血管的神经束中,直径约5μm,属于Aδ纤维。约20%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大于6μm,属于作为机械感受器的Aβ纤维,在牙周膜内散在分布。无髓神经纤维分为粗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及细的无髓鞘神经纤维,粗无髓神经纤维为Ruffini终末,为Aβ纤维的分支;细无髓神经纤维光镜下表现为游离神经末梢,为交感传入或伤害性传入。Linden[36]认为游离神经末梢可能参与机械感受或伤害性感受。本实验结果与以上学者的看法一致,同样观察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在牙周膜内分布。

2. 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神经纤维改变

本实验清楚地显示正畸力能够引起压力侧牙周膜神经纤维变化,压力侧牙周膜内细无髓神经纤维即游离神经末梢在2d时开始增生,1W时最为明显,2W后数量逐渐恢复正常,同时也可观察到有轻度变性表现,至3W时尚未完全恢复;有髓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其中直径小于6μm的Aδ纤维变性程度较轻,而直径大于6μm的Aβ纤维变性严重,至3W时尚未完全恢复。
关于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神经纤维改变的研究,目前各个学者的观察结果并不一致。Ohtake[7]通过镀银法观察认为牙周神经存在一个损伤后数量减少而后增生的过程,Saito[9]观察到在牙齿移动后CGRP阳性神经的数量随之增加,而Nakamoto[10]发现CGRP阳性神经数量减少。
CGRP阳性神经主要是C纤维,还有一部分属于Aδ的细小纤维[38],皮肤和肌肉的游离神经末梢系由Aδ和C纤维组成[39],所以 CGRP阳性神经纤维可以代表游离神经纤维,但是CGRP阳性反应的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游离神经末梢的数量,当CGRP被释放后,游离神经末梢就表现为CGRP阴性,本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与Saito[9]的结果一致,表明在正畸力作用下,游离神经纤维变性较轻,主要存在一个增生而后恢复的过程,而且其增生最明显时发生在牙齿移动一周后,这正是牙周改建最活跃的时期[55],表明游离神经纤维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过程。Saitoh与Nakamoto[9、10]结果的不同可能为实验时加力大小不一致及观察时间不同所致。
镀银法对粗大的Aβ更易染色,所以用该法检测的神经为Aβ纤维,并不包括细小的C纤维及Aδ纤维[40],由于Aβ纤维变性,所以牙齿移动时镀银法检测的神经减少。
本实验结果与实验1的结果一致,SYN能检测几乎所有神经纤维,但由于神经纤维变性,所以SYN-IR下降,神经纤维数目减少,移动1W后由于细无髓神经纤维增生,所以神经纤维数量增加,至2W时恢复正常。

3. 影响疼痛发生的外周因素

正畸治疗常导致患者的不适或疼痛[4],外力作用于牙齿的痛觉感受,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较“温和”的伤害性刺激[68],本实验观察到在牙齿移动中代表C纤维的细无髓神经末梢变性较轻,主要表现为增生,而A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正畸疼痛的发生不仅与C纤维的增生有关,而且与Aβ纤维变性有关,Aβ纤维直接参与了伤害性感受或由于变性降低了对Aδ和C纤维的抑制,使痛觉信息易于向上传导。

结论
1 本实验从超微结构上证实正畸牙齿移动可以引起压力侧牙周膜神经纤维改变,但各种神经纤维的变化并不一致,其中作为机械感受器的Aβ纤维明显变性,而Aδ纤维及C纤维仅部分轻度变性,C纤维主要表现为增生。
2 在正畸力作用下,部分Aδ纤维由于变性而失去痛觉感受功能,在
正畸疼痛发生中不仅有C纤维增生参与,而且变性的Aβ纤维也直
接参与其中或通过降低对C纤维的抑制而使痛觉信息易于 向上 传
导。
3 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神经纤维的改变过程与牙周组织的变化过程一致,说明牙周神经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过程的始终,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大鼠牙移动牙周膜神经纤维


牙周膜具有丰富的机械感受神经末梢分布[1],能够提供作用于牙齿上力的强度及方向的信息[2],同时也分布有伤害性感受神经纤维[3]。正畸治疗常导致患者的不适或疼痛[4],但是对牙齿移动中牙周神经的变化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阶段[5]。在牙齿移动中,牙周膜压力区是一个过度压缩的区域[6],Ohtake[7]用镀银法观察到牙周神经存在一个损伤、变性而后增生的过程。另外目前发现有许多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分布于牙周组织中[8],并且参与了正畸性牙周组织变化的始终,但是对其变化情况各个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Saito[9]观察到牙齿移动一天后CGRP-IR神经数目增加,7天后恢复,而Nakamoto[10]发现牙齿移动6-12小时CGRP-IR及SP-IR神经纤维数量减少,3-7天后恢复,Vandevska[11]证实在加力7天时根尖牙周膜内CGRP-IR及蛋白基因产物(protein gene product9.5)免疫反应神经密度增加,至21天时恢复。以上结果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实验方法的不同所致。镀银法结果常常不可靠而且是非特异性的[12],而神经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干扰因素较多,本实验采用抗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膜神经纤维变化。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免抗人SYN多克隆抗体 DAKO DENMARK
SABC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速眠灵(846液) 长春动物研究所
CH型光学显微镜 OLYMPUS JAPAN
BH-2型显微照相系统 OLYMPUS JAPAN
细金刚砂钻 登士柏公司
正畸测力计(精确到1g) 瑞士
正畸用结扎丝(0.2mm直径) 陕西钢铁研究所医疗器材厂

2 动物分组

选用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0±20g,分笼饲养,自由摄食、饮水。饲料为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普通块料,每12小时交换昼夜节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正常对照组和牙齿移动组。在牙齿移动组根据不同加力时间分为以下几个亚组:1h组、3h组、12h组、2d组、3d组、7d组、14d组。

3 制备动物模型

本实验动物模型制备采用Vandevska-Radunovic方法[11],大鼠用乙醚吸入麻醉固定后,用带尖细金刚砂车针的涡轮机在上颌左侧第一磨牙颈缘磨沟,深约0.2mm,以利于结扎丝的固定,在上颌中切牙上粘结带有拉钩的带环,用结扎丝把一根镍钛螺旋拉簧扎在第一磨牙上并与带环相连,加力力值为50g,使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大鼠每天检查一次,若有损坏脱落及时安装,每隔一周加力一次。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加任何矫正装置。

4 样本固定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各组动物到达规定时间后,用速眠灵(0.8ml/kg)深麻,开胸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先用100ml生理盐水洗净血液,再用含40g/L多聚甲醛及0.02%戊二醛的0.1mol/LPBS(PH7.4)500ml灌注固定。取上颌骨浸入上述的固定液内固定24h,4mol/L甲酸和0.5mol/L甲酸钠溶液脱钙5d,去除多余组织块保留磨牙及牙周组织,入含30%蔗糖的0.1mol/LPBS中过夜(4℃)。按近远中方向做冰冻切片,片厚40μm。按ABC法进行漂染[31]。切片分别入:(1)兔抗人SYN血清(1:150),孵育48h(4℃);(2)Biotin结合的山羊抗兔IgG(1:100),室温孵育2-4h;(3)SABC复合物稀释液中(1:100),室温孵育2-4h,最后用DAB呈色,1%明胶裱片,自然干燥,梯度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DPX胶封片,观察第一磨牙近中牙周组织并照相。用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进行完全相同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1 动物情况

实验组大鼠体重在加力装置固定后持续增长(5.2±1.4g/d),对照组在同时期体重增长为5.8±1.6g/d,大鼠在观察期间无明显饮食及行为异常。

2 抗体替代对照实验组

抗体替代对照实验组均为阴性结果。

3 正常牙周膜

光镜下SYN阳性纤维为棕色,呈细丝状,背景无色或有淡黄色本底。牙周膜SYN-IR神经在牙周膜内数量丰富,而在根尖1/3处更多,其来源为根尖神经的分支,也有一部分穿过牙槽骨壁的孔洞进入牙周膜,部分神经向牙骨质方向不规则走行并发出树枝状分支,也可观察到游离神经末梢及Ruffini小体样结构,部分神经末梢接近牙骨质(图1-1)。

4 实验组

本实验中螺簧的作用力拉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牙根近中为压力侧,远中为张力侧。1h、3h、8h 组牙周神经纤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2d组压力侧神经纤维明显少于对照组,神经纤维主要表现为染色性低下、颗粒状分解变性(图1-2),张力侧神经纤维数量轻度减少、染色变淡。3d组压力侧神经纤维比2d组更少,多数神经纤维变性消失,仅可见一些较细的游离神经末梢残留,张力侧与2d组相同(图1-3),7d组压力侧及张力侧神经纤维都较3d组增多,一些游离神经末梢增生,14d组压力侧及张力侧神经纤维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图1-4)。

讨论

大鼠属啮齿类动物,磨牙均为多根牙,结构与特性均类似于人类的牙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有5个根,且分叉较大,大鼠上颌磨牙有向远中方向的生理移动[14],以切牙的支抗拉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时需要较大的力。据研究用40g或60g的持续力时移动效果较好,所以本实验选用50g的力观察受力变化[15]。
突触素属于神经脊相关抗原,分子量为38000,为存在于几乎所有神经的小突触囊泡的膜成分。Pannone[16] 报导在成人牙髓中存在SYN阳性神经的分布,但是在牙周膜中是否含有SYN阳性神经未见报道,本实验可清晰地观察到牙周膜内具有丰富的SYN阳性神经,数量较神经丝蛋白阳性神经纤维多[17],表明SYN阳性神经元更能代表牙周膜神经纤维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关于正畸牙周神经改变的研究主要是神经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9.10.11],这些研究表明神经肽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变化的始终[18],但由于其干扰因素较多,各家实验结果并不一致,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9.10],并且神经肽的变化并不代表神经纤维本身数量的变化,所以本实验选用作为神经纤维固有成分的SYN标记牙周神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神经纤维的变化情况。
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发生一系列的变化,Rygh[19.20.21]发现用持续力移动鼠牙,6-12小时后压力侧出现透明性变区,2-3天形成大面积的透明性变区,3-4天透明性变区逐渐减少,而被相邻的正常组织所代替。本实验结果显示:正畸力作用两天后压力侧SYN神经纤维颗粒状变性,染色性降低,数量减少,说明有部分神经受到损伤,3d后压力侧神经纤维数量降至最低,张力侧牙周膜神经纤维轻度变性,而后直至14天压力侧和张力侧神经纤维数量逐渐升至正常,表明牙周膜神经纤维的改变与牙周组织的变化相一致,提示牙周神经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损伤、改建过程的始终,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疼痛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戴入固定矫治器后都会感到一些疼痛[22],加力2-3小时后

微骨穿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


微骨穿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

当前,随着正畸对象的日趋成人化和复杂化,患者对正畸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传统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的速度一般为0.8~1.2mm/月,正畸治疗时间一般要≥2年。因此,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式有3大类:药物、物理和手术方法。其中以外科手术辅助正畸的疗效较为确切。微骨穿刺技术(MOPs)是近年才开始发展的一种能实现正畸牙快速移动的新技术,其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改良术式,能突破正畸治疗的诸多限制,并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矫治后的稳定性。本文就微骨穿刺术的历史发展、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现况、生物学变化等作一综述。

1.历史发展

19世纪末期,外科手术辅助正畸牙齿移动就已经被使用,即通过截骨促进牙齿移动,并由BryanLC于1893年首先提出。但其作为一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直到1959年才被Kole详细介绍。Kole认为,牙齿移动的阻力主要是骨皮质板,通过破坏其连续性,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正畸治疗,手术术式包括目标牙颊舌侧垂直骨皮质完全切开术和根尖下水平截骨术,即“骨块移动理论”。随后Düker在比格犬身上实施了牙槽骨截骨的实验,结果发现,若截骨时保留牙齿周围的边缘骨质,则不会对牙周健康造成损害。2001年,Wilcko等又提出了一种将骨皮质切开结合骨移植的技术,即加速成骨正畸(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AOO),后来更名为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近年,虽各类微创甚至非创伤性的辅助正畸技术层出不穷,如电磁脉冲及超声治疗等,但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证明其能加速牙齿的移动。微骨穿刺技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是由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改良发展而来,即在不翻瓣的情况下,直接采用穿刺的方法透过黏膜对骨皮质进行微穿孔。目前有些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均证实,该方法同样能加速牙齿移动。

2.生物基础理论

2.1局部加速现象

有研究表明,骨组织发生创伤后能通过引发周围正常骨质的快速脱矿,而加速骨的修复和改建,这一生物学现象被称作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并被认为是促使牙齿快速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RAP最早由Frost于1983年提出,因其在骨折、关节损伤及骨移植病人的损伤部位均发现有破骨前体细胞的募集和活化,从而认为骨组织的创伤能引发RAP这一现象,并且能加快骨损伤的愈合。Shih等也认为,颌骨截骨后,RAP能加快软硬组织的愈合并完成改建。

2.2RAP的特点及持续时间

RAP的两个主要特点是能使区域骨质脱矿和加快骨改建,由损伤所引起的周围正常骨质的脱矿是造成骨质疏松和加快骨改建的条件,在此条件下配合正畸力量能促使牙齿快速移动。Goldie等研究发现,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大鼠,正畸能明显加快其牙齿的移动。Wilcko等使用CT对临床病例的研究表明,在骨皮质切开术后,牙槽骨呈现明显的脱矿现象。部分动物试验及临床病例研究均表明,RAP现象常开始于损伤后的几天内,在1~2个月时达到顶峰,持续时间约4个月。随着正畸牙齿的移动,RAP也会相应延长。当RAP停止后,骨修复改建相应停止。而随着手术术式的改变,如骨皮质不翻瓣切开、Pieocision术(超声骨刀行局部骨皮质切开)和微骨穿刺术,RAP的持续时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研究现状

3.1微骨穿刺与骨皮质不翻瓣切开的动物对比试验

目前微骨穿刺的临床实验较少,多集中在动物实验和少量的临床病例研究。为了比较两种微创手术(即微骨穿刺及不翻瓣骨皮质切开)对正畸牙移动的距离的影响,Chi-YangTsai等以45只8周龄的健康成年大鼠为对象,设置了3组动物实验,并分别于实验的第2周和第4周为时间点,采用Micro-CT对各组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及其破骨细胞数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正畸加力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均能引起炎症因子的聚集以及破骨细胞的募集和激活,从而造成骨改建加快,并进而使牙齿快速移动,时间至少提前了2周,但两者造成牙齿移动的距离无明显差异。

3.2 1例临床对照研究

Alikhani等探索性的完成了第1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该实验是一个样本量为20的单中心随机单盲试验。实验对象为20名安氏Ⅱ类1分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且所有条件均类似,并同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具体方法如下:在拔除了各患者双侧第一前磨牙后,首先用不锈钢丝排齐整平其牙弓,并于6个月后对实验组行骨穿刺,穿刺部位为尖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的黏膜处,打孔数量3个,直径1.5mm,深度为2~3mm(左右侧随机穿刺,以消除随机分配后不同咀嚼习惯造成的不平衡牙合力对牙齿移动产生影响),对照组不进行微骨穿刺术;然后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100g的正畸加力,并按时复诊调整正畸力,同时对一些炎症因子的表达、患者的术后疼痛及不适分别进行监控和数字化量表评定。

该结果发现,实验组能明显引发某些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并进而募集破骨细胞大量聚集;实验组尖牙远移的速度是对照组的2.3倍;微骨穿刺术后,患者的穿刺部位只有轻微的不适,并在术后14~28d时完全消失。Alikhani等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认为,微骨穿刺能明显加快正畸牙齿的移动速度,至少能缩短62%的治疗时间。试验中,由于研究者们设置了严格的排除、纳入标准,并对有些因素进行了干预,从而有效的控制了能影响牙齿移动的多个因素,如咬合压力、牙齿移动类型、年龄、口腔卫生、牙龈和牙周疾病、系统性疾病、消炎药的使用。

因此,该研究结果相对较可靠。对于一些术后并发症如牙根吸收和骨质的破坏丧失等,虽该试验在常规全景X线片中并未发现,但由于观察时间较短,加之术后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增多,研究者们未进行继续研究。从以往所进行的骨皮质切开、Pieocision等手术治疗的结果来看,由于进行骨皮质切开后可使牙根压力得以释放,并进而使其牙根吸收的几率相对于传统正畸反而会降低。因此可以推测,微骨穿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根吸收,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对于有关微骨穿刺术后正畸力的大小对于炎症因子的影响,目前尚无进一步的研究。微骨穿刺术后,正畸力的大小和时间在部分的动物研究及临床病例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差别,且目前仍缺乏公认的标准。

4.生物学变化及机制

通常认为,在某些细胞因子介导下,配合机械负荷会导致牙槽骨发生重建。基于局部加速现象的理论,骨皮质切开和微骨穿刺都能在造成骨皮质创伤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聚集,并进而促使牙齿快速移动。尽管影响牙齿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还是由于生物学的改变导致了骨的变化,从而引起牙齿的快速移动。在正畸治疗期间,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及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均会产生某些促炎症因子,如IL-1(α和β),TNF-α和IL-6。Alikhani等在对微骨穿刺实验组的龈沟液成分进行分析时发现,趋化因子(CCL-2、CCL-3、CCL-5和IL-8)、细胞因子(IL-1、TNF-α和IL-6)均明显升高,所有这些因子在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募集和激活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假设,当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增加时,将会导致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骨改建加快,从而能获得更高的牙齿运动速率。而且在传统正畸加力过程中,也同样能产生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

Teixeira等在大鼠试验中运用RT-PCR分析发现,在传统正畸加力、翻瓣辅助正畸加力、翻瓣打孔辅助正畸加力的3组试验中,共检测出92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其中有37种明显上升;各组间两两相比,前两组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而对于翻瓣打孔的实验组,有21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明显升高。关于微骨穿刺加速牙齿移动的机制研究较少,多集中在骨皮质切开对相关因子基因表达量和相关因子改变的影响方面。目前认为,骨皮质切开术作用于牙周组织时,主要通过两条通路来影响M-CSF、RANKL、OPG的生成量,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分化过程:①可通过改变牙周组织血流情况,加剧其牙周缺氧微环境,从而提高了成骨细胞内VEGF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并使其合成量增多,然后再作用于上述3种因子;②可通过引起局部组织创伤,并继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释放促炎因子,且同样作用于上述3种因子;最终共同作用于破骨细胞的分化过程,并通过促进其分化而加速牙齿移动。

5.存在的问题

①术后反应不明确。从截骨术辅助正畸治疗到骨皮质切开术,虽因其手术创伤的减小而减少了许多的并发症,但在目前的一些临床报道中,骨皮质切开所导致的附着龈丧失、牙齿间骨质吸收、面颈部皮下血肿、术后疼痛等仍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虽然微骨穿刺与骨皮质切开术相比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也确实减少了术后疼痛等问题,但其是否会发生牙根吸收、牙周问题等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②RAP加速时间有限,Yaffe等认为,RAP的程度与翻瓣的大小相关。Binderman等认为,翻瓣术使大部分龈牙组纤维和牙间纤维从牙根冠方分离,一方面刺激了牙槽骨吸收,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从而加速牙移动;另一方面改变了牙列生理位置的记忆,不易复发。因此,作为一种不翻瓣的术式,微骨穿刺术的疗效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6.总结

微骨穿刺作为一种新颖的手术方法,具有加速牙齿移动、减少手术损伤及术后疼痛的优点。虽然其加速机制有RAP等理论的支持,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组织学变化不清、RAP加速时间有限、术后正畸力大小对牙齿移动速率不明以及术后并发症未知等。加快牙齿移动虽是当前正畸治疗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种成熟稳定的加速方法。关于微骨穿刺的具体加速机制及临床应用仍需要大量的研究,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此项技术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正畸治疗对牙周的影响


1、菌斑堆积引起牙龈炎症增生

正畸矫制治器不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持,还会引起牙周生态环境改变,由于正畸患者多是青少年,对口腔卫生控制不好,又是青春期龈炎的高发年龄,大多数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均发生程度不同的牙龈炎症甚至牙龈增生;若矫治前患者已存在严重牙龈炎症或牙周炎,正畸治疗会导致牙周脓肿、牙槽骨加速吸收。

2、牙龈退缩

儿童时期结合上皮附于釉质上,若正畸时将带环放到龈下,易破坏附着,使结合上皮向根方生长,易引起牙龈退缩;由于前牙唇侧骨板较薄,当牙齿向唇侧移动或由于牙轴改变而使牙根向唇侧倾斜,使原来很薄的骨板迅速吸收,容易造成牙龈退缩,好发与下前牙和上尖牙。

3、牙根吸收

正畸加力时,牙根可以发生吸收,通常吸收量很少,临床和X线片上不能发现,可以由继发的含细胞牙骨质来修复。当正畸加力过快或过大时,可引起明显的、甚至严重的牙根吸收。

4、牙槽骨吸收

儿童正畸时受力牙牙槽嵴有少量的吸收,一般在1mm以内,无重要临床意义。成年人正畸时骨吸收较多,尤其当原有牙周炎症未经治疗,则将发生明显而快速的牙槽骨吸收。过大的正畸力会导致牙周膜坏死和牙槽骨坏死。

正畸治疗整体移动概述


牙齿在水平压力的作用下,牙冠和牙根同时向一个方向等距离移动。它与物理学中放在平面上的物体发生水平位移的情况很相似。在正畸治疗中,要使牙齿发生整体移动比倾斜移动困难得多,必须使用特殊的方法才行。但整体移动又很重要,因为牙齿都是直立在牙槽骨中。在有些情况下如关闭拔牙间隙,只有倾斜移动是不够的,必须整体移动效果才能稳定。

牙体是一个类似锥体形物体,沿锥体垂直方向的轴线叫做牙长轴,在牙长轴方向上也可以施加矫治力,叫做轴向力。牙齿在轴向力的作用下有两种移动方式:

(1)伸长移动有的儿童换牙时,乳牙脱落很长时间恒牙长不出来,或前出高度不够,这时可用矫治器将牙齿向外拉出,使它伸长到正常高度。

(2)压低移动有的儿童前牙过度萌出,形成深覆,在矫治时需要将前牙压低,使覆恢复正常。

另外,牙齿还可以发生旋转移动和转矩移动。这两种移动比起其它移动方式更为复杂,它是通过在牙齿上施加两个力来实现的。比如牙齿扭转是一种常见的错,只有在牙齿上施加一对力偶,才能使牙齿发生旋转移动,把扭转的牙齿纠正过来。应当说明一点:所有这些牙齿的移动方式需要由正畸专科医师设计的专门矫治器来完成。如果让非专科人员来加力,例如直接在牙齿上套橡皮圈,很容易造成牙齿的损伤,甚至导致牙齿脱落。

整牙者谈牙齿矫正感受


整牙者谈牙齿矫正感受

牙齿矫正后爱美者有什么感受呢?在牙齿矫正中,爱美者总是有一些整牙的感受。那么在牙齿矫正,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首先在牙齿矫正感受中排行第一的就是慌乱。由于大部分爱美者都是首次进行牙齿矫正,因此,许多爱美者在进行牙齿矫正的时候,都是会担心牙齿矫正的效果,不免会有些惊慌。

其次,爱美者在牙齿矫正的感受就是疼痛。进行牙齿矫正,不免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但是目前随着口腔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爱美者在牙齿矫正中的牙齿矫正的感受已经不是那么严重了。

再次,爱美者在牙齿矫正的感受就是烦躁和无聊。由于牙齿矫正时间比较长,爱美者会在持久的牙齿矫正中感觉烦躁和苦闷。

最后,爱美者在牙齿矫正的感受就是惊喜。在牙齿矫正后,爱美者将会收获一副完美的口腔,欣喜是在所难免的。

牙科吧K428.com为您提供2023全网优质的牙齿矫正相关内容,由资深牙医编辑撰写或转载,希望《正畸牙移动牙周神经改变及伤害性感受的初步研究》对您有所帮助,以及访问我们精彩的“洗牙能把牙神经洗坏吗”专题。

文章来源:http://www.k428.com/k/3889955.html

与正畸扭转牙相关文章

  1. 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牙周膜神经 本实验1观察到在正畸力作用下,压力侧牙周膜部分神经纤维经历一个损伤、变性而后增生的过程,但是对牙周膜中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在正畸力作用下各自的改变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改变情况。材料与方法1实验器材EIKOIB-5型离子镀膜机(日本)LKB—
    2019/10/15

    舌侧正畸 正畸牙齿移动 正畸牙齿移动慢

  2. 大鼠牙移动牙周膜神经纤维 牙周膜具有丰富的机械感受神经末梢分布[1],能够提供作用于牙齿上力的强度及方向的信息[2],同时也分布有伤害性感受神经纤维[3]。正畸治疗常导致患者的不适或疼痛[4],但是对牙齿移动中牙周神经的变化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阶段[5]。在牙齿移动中,牙周膜压力区是一个过度压缩的区域[6],Ohtake[7]
    2019/10/15

    牙龈萎缩牙神经 抽完牙神经牙龈萎缩 洗牙能把牙神经洗坏吗

  3. 微骨穿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 微骨穿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当前,随着正畸对象的日趋成人化和复杂化,患者对正畸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传统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的速度一般为0.8~1.2mm/月,正畸治疗时间一般要≥2年。因此,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式有3大类:药物、物理和手术方法。其中以外科手术
    2019/10/15

    正畸牙齿移动 正畸牙齿移动慢 牙齿正畸

  4. 种植牙的感受 种植牙的感受传统的假牙就像包办婚姻一样,男女双方没有感情,所以感觉对方是个外来“异物”,彼此关系生硬﹑勉强。而种植牙则好像自由恋爱结婚,患者本身的骨组织最终会和种植体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种植体成为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夫妻”关系可谓是如鱼得水。种植牙就像自由恋爱大家都知道,人们在6岁左右开始换牙后,这副
    2019/10/16

    种植牙和正畸 牙龈萎缩种植牙 种植牙怎么正畸

  5. 正畸治疗对牙周的影响 1、菌斑堆积引起牙龈炎症增生正畸矫制治器不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持,还会引起牙周生态环境改变,由于正畸患者多是青少年,对口腔卫生控制不好,又是青春期龈炎的高发年龄,大多数患者在矫治过程中均发生程度不同的牙龈炎症甚至牙龈增生;若矫治前患者已存在严重牙龈炎症或牙周炎,正畸治疗会导致牙周脓肿、牙槽骨加速吸收。2
    2019/10/15

    牙齿正畸对脸型的影响 根管治疗影响正畸吗 种植牙前医生要求正畸对牙

  6. 烤瓷牙磨牙会不会伤害牙神经 烤瓷牙磨牙会不会伤害牙神经?烤瓷牙是一种理想的牙齿修复手段,但是,很多患者在选择烤瓷牙时有这样的顾虑,做烤瓷牙磨牙会不会对健康牙齿有影响,会不会伤害牙神经?烤瓷牙米亚会不会伤害牙神经?牙科专家表示,在做烤瓷牙时都需要对邻牙进行打磨,磨牙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固位型和抗力型。烤瓷牙非常重视牙体的预备,
    2019/10/15

    做烤瓷牙会不会伤害牙齿 烤瓷牙会不会变色 矫正完牙会不会磨牙

>